0

    朱熹的“格物穷理”说还涉及儒学所讨论中的知行关系

    2024.02.04 | admin | 46次围观

      修养论与知行观

      在道德修养问题上,朱熹也主要继承并发展了程颐的思想,提出了 “主敬涵养”、“格物穷理”的修养论。同时,他还对儒学中的知行问题 也作了深刻阐发。

      —、主敬涵养

      朱熹强调主敬涵养,认为敬是“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乃圣 门第一义”。他不仅发展了程颐的“涵养须用敬”思 想,同时也吸收了程门弟子及他自己的修养体验。朱熹论敬首先着力于栽 培本源。

      另一方面,在朱熹看来,敬又并非只属于未发的工夫,而是动静兼 顾、内外兼及。主敬不仅是人的道德修养的内外工夫,它还可与“格物穷理”相 贯通。

      二、格物穷理

      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关于“格物致知”的思想。他对“格物”诠释 说:“格,至也。物,犹事也”;诠释“致知”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在他看来,人心本来就具有认知的能力,而致知的工夫就是推极心之所知 以达到对天下事物之理的把握。这种把握是一个由渐进积累到豁然贯通的 过程,也就是说,“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语类》卷十二)的积 累是“致知”所必需的。

      朱熹认为,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物大小精粗莫不有理,所以格物的对象很广泛。

      朱熹格物的内容包罗万象,凡自然事物的所以然之故,及人伦世界的所当 然之则,无不在其研习探索之列。

      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有其深刻性,由“积累”到“贯通”的认 识过程暗合了认识飞跃的规律,但朱熹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不是自觉的。他 主张真理可以一次穷尽,而一次性穷尽真理又使他只能乞灵于“心包万理”的预设, 因而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三、力行致知

      朱熹的“格物穷理”说还涉及儒学所讨论中的知行关系。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朱熹的观点主要有知先行后、行重知轻和知行互发三说。朱熹基本上承接了程颐“知先行后”的主张,

      朱熹认为:“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重,则当以 力行为重。”

      所以,朱熹又十分强调知和行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认为不可偏废: “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

    朱熹的“格物穷理”说还涉及儒学所讨论中的知行关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