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

    2024.02.15 | admin | 47次围观

      原标题:无中生有、有中生好、好中生优、优中生特、新老融合——世界文化旅游城市的新特征

      魏小安

      简单解读一下世界文化旅游城市:世界是范围,是知名度,也是影响力;文化是灵魂,也是龙头,是城市得以安身立命之本;旅游是基础,是市场,也是文化得以生发的环境。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世界文化旅游城市也形成了新发展,构造了新类型。

      第一类,是无中生有。典型是迪拜和阿布扎比,依靠石油财富,实现城市转型,达到极致。迪拜历史上只是一个小渔村,但是集聚了世界文化的尖端,没有资源,可以借助资源。没有品牌,可以自己创造,一个又一个尖端建筑,成为一个又一个高潮。现在,整个海湾国家都在转型,形成文化旅游城市的一种现象。第二类,是有中生好。以波兰华沙为代表,二战后,在一片废墟之上重建古城,需要极大的耐心、极强的工匠精神,70年的复建至今仍然在继续。即使是复建,仍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三类,是好中生优。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和各个国家合作,不时推出各种主题活动,常有常新。第四类,是优中生特。通过城市有机更新,不断创造新的文旅热点,丰富城市内涵。北京首钢文化园,厂区变园区,也是工业遗产,今年在冬奥会上大放异彩。第五类,是新老融合,古城创新。西安,是周秦汉唐历代古都,兵马俑和华清池成为重要遗产。这些年,大唐文化园、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系列建设迅速改变了西安的城市形象,永兴坊和十二时辰又成为消费中心。第六类,是通过项目新建或项目更新,改变文旅城市的调性,更深层次地创造吸引力。其中,夜游夜演夜宴,形成了独特表现,柬埔寨吴哥的微笑、希腊的古剧场,都是个中翘楚。

      这六类新发展,体现了多元化的文化内容,达到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势,契合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展现了世界文化旅游城市的未来发展格局。首先是包容性,文化的多元必须有文化的包容,如果一个地方排外,是不可能友好的。其次是异质化,突出当地文化,形成真正的吸引力,使旅游者可以充分感受到。对自己文化自尊自重自爱自豪,彰显弘扬文化的底气。第三是主体化,文化的基本表达场所是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这是文化旅游城市的骨架,也是重点。各个文化旅游城市也自然会把这些地方作为主体,不断完善。第四是活动性,各种大活动不断为文化旅游城市注入新鲜血液,和城市融为一体。第五是氛围,建筑和小品创造氛围,花花草草烘托氛围,文艺表演尤其是街头文化,演奏的、画画的、各种模拟雕塑,形成了最大的吸引力。最后是生活,吃吃喝喝、游游逛逛、讨价还价、从从容容,这才是生活,这才能深切体验文化旅游城市。

      但是,在文化旅游城市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二元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没有根本性的破坏,城市氛围百年不变。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生活更加悠闲。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之中,赶超意识强,发展速度快,普遍贬低自己的文化,来不及形成保护意识,破坏行为就普遍发生。拆了老的建新的,建了新的想老的,想了老的仿老的,造成赝品充斥。另一种二元化,是文化区缺乏保护范围,也缺乏缓冲地带,一边是历史古迹,一边是高楼林立,景观突兀,需要新老分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树立了好的榜样,进入古城就沉浸,离开古城就现代,天际轮廓线衔接合理。第三种二元化,是旅游者和当地人的关系,在发达国家,旅游者是弱势文化,在发展中国家,旅游者变成强势文化。然而,一流的世界文化旅游城市,一定是融合的关系,自得其乐,其乐融融。第二个大问题则是战乱,阿富汗和叙利亚,在多年的战乱中,古城毁灭殆尽。第三个大的问题是文化变迁,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淡化,文化传统变迁,是具有普遍性的。保护不能是单纯的保护,必须形成利益机制,使民众切身感受保护的好处,分享发展的利益。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肆虐,直接影响到世界旅游的复苏。战乱又起,影响到世界,尤其是欧洲的安定。但是,文化旅游的需求并没有泯灭,反而越来越积蓄反弹力量,因此,依然存在文化旅游城市发展的商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