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合肥逐渐向科研型、消费型、服务型城市转变

    2024.02.17 | admin | 42次围观

      安徽方略:皖中城市群崛起,才能跻身全国一线强省!

      安徽是正在崛起的经济大省,安徽发展方略用一篇文章很难说明白,所以我准备拆分成几篇细说。今天这篇先说安徽的核心问题。

      安徽发展应该以谁为中心,合肥吗?多数人认为是。但我有不同的意见,纵观粤苏鲁浙这几个沿海经济强省,他们的核心都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片城市,广东的珠三角,江苏的苏南,山东的胶济,浙江的杭州湾,都是一片城市群。区域性的城市觉醒,才成就了经济大省、经济强省。

      过去安徽集全省之力做大做强了合肥,未来如果还继续依靠一个合肥,安徽的上限也就止于中西部经济大省四川的高度。但安徽地处华东,有长江之利,有长三角之雄,有江淮大平原之沃,有皖南千山万壑之秀,背中原面江东,东出太平洋,西进荆楚巴蜀,南下闽浙赣,地理之优,不说冠绝华夏,但也是上上之地。窃以为,安徽有与粤苏鲁浙争雄天下之潜力,切不可妄自菲薄,蜗居于江淮之间。

      俗话说“蛇无头不行,鸟无翼不飏,兵无主自乱”,安徽崛起必须早早确定好核心。合肥是核心的核心,但核心是谁?以安徽、芜湖、马鞍山为核心?我认为不可行,芜湖、马鞍山并非安徽腹心之地,人口稀少,崛起了也带不动人口众多的皖中、皖北。安徽最佳核心应该是这片区域:

      之所以选择这片区域作为安徽的核心,有以下几点原因:

      1、人口因素

      阜阳常住人口825万,蚌埠341万,淮南350万,六安487万,合肥819万,合计2822万,占安徽总人口的近一半,远多于皖南和皖北,皖中这片区域崛起了,安徽才是真正崛起。

      2、交通因素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不论是阜阳,还是蚌埠、淮南都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在区域内形成了密集的高铁网络,最远的阜阳到合肥乘高铁也只要1小时10分,形成了1小时经济圈。这是皖中城市群形成的关键。

      3、地理因素

      皖中,顾名思义在安徽中部,皖中崛起可以辐射安徽全境,这比以皖南为核心要有意义的多。而且皖中是大平原,河道纵横,更有利于形成大城市群。

      4、工业因素

      改革开放前,蚌埠、淮南是安徽的工业中心,这几年虽然没落了,但工业基础还在。这里有庞大的人口,劳动力成本远低于皖南、苏浙,有交通,有土地,又靠近长三角经济核心区,是发展制造业的绝佳之地。在长三角经济区范围内,没有比皖中更合适的制造业转移地区了。

      5、心理因素

      人心齐,泰山移。经济圈的形成,除了上述因素外,人心也是非常重要的。芜湖、马鞍山与合肥虽近,但与南京更近,从心理上芜马二市更亲近南京,近年也一直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既然如此,合肥就没必要热脸贴冷那啥了。而皖中四市则不同,六安、淮南、阜阳、蚌埠对对合肥更有归属感,也唯合肥马首是瞻,以这几座城市为班底推进皖中城市群,更易沟通,事半功倍。

      为了推动皖中城市群形成,安徽应该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上下功夫。

      一、基础设施

      1、构建内河航运网络

      本地区处于江淮之间,河网密布,又有巢湖、瓦埠湖、高塘湖等大小湖泊十几个,加以挖掘联通,就能形成完整的内河航运体系,通行千吨轮船不是问题,再与长江联通,则皖中就有了长江之利,年运输量抵得上10条铁路,物流成本降低至少三分之一,能极大推动个当地经济发展。建议把淮南市建设成为皖中最大的内河港口。苏州港也是内河港口,2019年吞吐量超5亿吨,比沿海大港天津港还厉害!

      2、轨道交通网络全区域布局

      合肥正在大力推进地铁系统建设,个人认为轨道交通不能只局限于合肥市内,要向周边拓展,要把六安、长丰、淮南、寿春、蚌埠、凤台、颍上、霍邱、阜阳都纳入统一规划。形成市区内地铁,市区外轻轨的模式,为未来的大都市区铺好交通框架。轨交网络形成,将迅速推动皖中城市群走向一体化。

      二、产业布局

      1、区域一体化

      皖中城市群可以划分为三个小片区:淮南、蚌埠、长丰县、寿县、凤台县、潘集区、怀远县、凤阳县一个片区;阜阳、颍上县、霍邱县、阜南县一个片区;合肥、肥东县、肥西县、六安市一个片区。三个小片区加强内部融合,三大片区之间也推动一体化,最多十年,皖中城市群就能基本成型。

      2、城市定位和产业布局

      合肥定位是中心城市、综合性城市;

      淮南定位是副中心城市、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高端制造中心;

      阜阳定位是副中心城市、综合性工业中心;

      蚌埠定位是综合性工业中心。

      六安定位是旅游中心、宜居城市。

      合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低端制造业向北转移,主要由阜阳和蚌埠承接。合肥逐渐向科研型、消费型、服务型城市转变,形成合肥研发、设计,淮南、阜阳、蚌埠制造,淮南物流的模式。

      皖中城市群GDP到2030年达到4万亿的规模,成为安徽经济的中流砥柱,推动安徽经济总量超越四川、湖北、湖南、福建,前进到全国第六,跻身全国一线强省。

      城市、经济、科技、地理、人文,欢迎关注猴军集!

    合肥逐渐向科研型、消费型、服务型城市转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