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试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意义-教育文档

    2024.01.01 | admin | 101次围观

    试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意义-教育文档试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意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将其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那么,何谓“全面的本质”?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在人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人本质上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存在物。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含义就是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②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③。这里所说的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和智力,又包括自然力和社会力,还包括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等。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将自身的各种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④“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⑤,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从而丰富自己、发展完善自己。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应。在马克思看来,人是有生命且具有需要的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活动的动力和目的,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涉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一定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所有需要的满足和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容。人的个性主要表现为兴趣、爱好、性格、心理、气质、行为特点等。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是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相联系的,是现实的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人的行动或活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每个人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构成了人的个性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自由和和谐的。可是,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状态下,少数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做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⑥。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既是人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全面发展的最根本内涵。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⑦恩格斯也指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⑧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但是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现代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目的归宿,对现代教育具有以下启示: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肯定人的价值,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从人出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调动和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目的和手段上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管理和服务;要求教育者放下架子,走进教育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还要求教育者以开放的心态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构建平等的交往关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和引路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和“权威”。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和基本权利,“把学生当做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同在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⑨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如前所述,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之一,而这种教育必然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求抛弃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人成才的人才观,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不仅注重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而且也不忽视人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养成。它要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它要求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全面分析每个学生,给每个学生创造良好、宽松、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外在氛围。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对教育与社会实践关系的本质揭示。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没有劳动的教育和没有教育的劳动都是造成人的身心片面发展的主要原因。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⑩“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要求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在学习过程中都要通过“教育”和“劳动生产”来健全个人的综合素质。

    生产劳动,准确地说就是社会实践,包括人类现实活动的方方面面,既有具体的生产操作,又有科学认识、人际交往等。社会实践是人类本性的现实表现,也是人类本性实现的现实过程。受教育者只有亲历社会实践,才能最终把潜在的心理品质转化为现实的人格特征,实现教育目的。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种要求提示现代教育无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上都要体现这一教育思想。列宁曾经说过:“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和教学,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生产劳动,都不可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的要求的高度。”目前,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展,内容和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在实践领域和实践方式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教育要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就必须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4.建构学习型社会,创建终身教育体系。现代社会知识的不断创新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向我们原有的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

    能应对这一挑战的方法只有一个,即不断地学习。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0倍。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地获取。因此,建构学习型社会、创建终身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反映这一深刻变化的概念就是“学习化的社会”,同时报告也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学习型社会是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而提出的,这一进步潮流的深刻主题就是关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学习型社会制度和组织方面的社会设置,承载着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宗旨的重要任务,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必要基础。学习型社会,就是一个以学习为核心、以全民为主体、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石、以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为标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将贯穿于社会各个方面和人的一生中,成为每个公民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在这个社会中,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将被打破,人人都将获得平等的发展和均等的教育机会。

    它不仅着眼于解决人们当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且通过终身学习满足人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学习型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契机,使人的全面发展有更为广阔、充分、自由的空间。[注释]①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3.②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30,295.③⑥⑦⑧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4,273,195,223.⑤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⑨田建国.树立新的德育观念[N].光明日报,2005-03-28.⑩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32~333.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