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深刻揭露了当时赋税徭役的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2024.03.18 | admin | 30次围观
    深刻揭露了当时赋税徭役的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导言:中国古诗词,文化蕴涵丰富,体类众多,将其梳理之后,多角度分类呈现,更能加深认识和理解。这对于了解古人生存状态,理解古人思想和行为,汲取古人文化精髓,将会有所裨益。当然,这也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以智养性的绝佳途径。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根据唐诗的内容和主体思想,对其进行分类赏析,旨在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本期主题:三农

      1、《农家》-唐·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译文:半夜里就喊起孩子们,趁著天刚破晓,赶紧到田里去犁土。瘦弱的老牛有气无力,正拉著犁在田里艰难地走著,越走越慢,累得几乎拖不动犁具了。一般人不知道种田人的辛苦,竟说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长成的。

      赏析:反映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常用来讥讽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谋生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人们。

      2、《田上》-唐·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译文: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赏析:久旱逢甘霖,农民披蓑夜耕,反映农事艰辛。

      3、《悯农二首》-唐·李绅

      《一》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虽然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但是劳苦农民,仍然要挨饿,甚至饿死。

      《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那么地辛苦。

      赏析:两首诗,第一首诗,深刻揭露了当时赋税徭役的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诗人曲笔,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第二首诗,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告诉人们应该节约,不要浪费。

      4、《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译文: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赏析:四下寂静,行人绝迹。诗人独自远望,由孤独寂寞到兴奋自喜,蕴含了浓浓的诗意。

      5、《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译文: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赏析:在封建社,农民的生活一般不会像此诗所写的这样好,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6、《观田家诗》-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看着这些,我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劬qú,过分劳苦,勤劳)

      赏析: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的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6、《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赏析:诗人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