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何定义“真”和“假”呢? - 知乎

    2024.04.17 | admin | 22次围观
    如何定义“真”和“假”呢? - 知乎

      每个命题都有其对应的真值

      而当观察者观测到面前的物体符合其对于某个概念“杯子”的认知时候,观察者说“我面前有个杯子”是真的,所谓的“真”“假”本身意味着什么呢?

      判定真假的标准是否又是不完全客观的,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呢?

      生活意义上的“真”即语言描述与事实相符:

      假如我面前真有一个杯子,

      而我说:“我面前有一个杯子”――真

      “我面前没有一个杯子”――假

      让我们把话题深入一些,

      假如我面前有一瓶茅台酒,

      而我说:“我面前有一瓶茅台酒”

      这是一个真命题吗?

      不一定,因为茅台酒有可能是假的。

      如果,我是一个没能力分辨真假茅台酒的人。

      那么,我必须说:“我面前有一瓶我自认为真的茅台酒”才算语言描述与事实相符;

      如果,我有能力并鉴定茅台酒为“真”,

      那么,我实质上是在说:“我面前有一瓶茅台酒厂出产的茅台酒”。

      茅台酒的真假,取决于其是否出产于茅台酒厂。

      那杯子呢?

      显然易见,用来喝水的器皿就叫杯子。

      换言之,杯子的真假,取决于“实物”是否符合“杯子”的概念。

      归纳一下,我们可得出结论:

      我们用概念定义了“真”,与“真”不符的,皆是“假”。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我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最简单的可直接观测的静态事物,即某时某地有某物/某地存在某物。

      换而言之,“观测事实”与“语言描述事实”相符即为真,

      这种关于静态事物真假的判定方式,想必绝大多数人不会反对,

      当然也有例外:

      道尔顿小时候送给父亲一双灰色袜子,

      他父亲说:“这么红的袜子可叫我怎么穿”,

      于是,道尔顿摘得“第一个色盲症患者”和“色盲症发现者”双重桂冠。

      而后,还有化学家发现纺织品颜色不仅取决于颜料,不同的颜色搭配也会使色彩“变形”。

      但如果,仅追求一般意义上的“真”,想必大多数人都能就“静态事实”达成一致。

      若细纠语言,则进入分析哲学的范畴,

      若细纠事实,则是认知论的范畴。

      那么“动态事实”呢?

      我想“动态事实”可分为两类:

      “过去/正在发生的事本身”,

      和“科学知识”。

      之所以,说“发生的事本身”而不是“发生的事”是因为要把解读剔除掉,仅关注可观测的事物运转。事实: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评价:米奇花钱大手大脚。预测:米奇没有多少存款。逻辑缺失:米奇的收入,米奇家境,米奇余项支出。因此评价、预测不可信。

      只有可观测到的客观的,才能称为“事实”。事实:小红皮肤细腻,脸色红润,头发长而密观点:小红很美。

      同一本故事书的读者,对故事本身很少有争执,但解读就五花八门了。

      同一个人的行为,我们经常只看到一部分,脑补一部分;再用自己的价值理念补上行为动机、道德评价,热榜中的分歧、争执都是这样来的。

      “科学知识”是对世界运转规律的描述,应该是最没争议的,因为它可检验。

      几何学,是描绘空间的学问。所有的图形都是从空间中提练出来的。

      不是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角相等,而是我们把三边相等,三角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边三角形,它不是先验的,而是事实的。

      科学只有发现,没有发明。科学家观测事物运转,比较差异,控制变量,从而探寻规律,寻找可能组合。

      哲学中,探讨“道德”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种:

      1.认知论:人类是如何做出价值判断的?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2.伦理学:人应该度过他的一生?怎么样的道德是好的道德?

      3.规范哲学:社会应推崇哪种道德?什么样的行为是应禁止的,哪些是应担提倡的?

      举个栗子:达尔文进化论是认知论,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伦理观,

      当你有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老板,他以公司规章制度表达伦理观时,你就被规范了。

      唯有认知论,有真值。

      伦理学与规范哲学,仅表明一种估价。

      “真”与“假”难明,言者未必自知,望君多思。

      以 “我”来定义。

      甲:logic=人 l 真非假 l 猴(汉族 2 对非错 2 满族>曹雪芹=0=红楼梦=主词 0 无谓词无所谓真假对错< 经典 3 对非错 4 流俗 5678gg 内 ) 心里小说 i 真非假 i 哲学事实 i 真非假 c 物质:

      乙:数理所谓“二值逻辑”,其实应该昰“ 真 true 对 ”2 值;

      丙:相反,非,假 false 错 2 值;更非【真 true】【假 false】二值!

      丁:国人多不懂“ 指鹿为马这事真非假 f 马假非真鹿 ”,其所说的“ true 真假 2 值 ”,其实“ e 大多是 2 对错”并非“ 二真假 e ”。

      ======================================================

      1、 two valued logic,非,二进制 binary logic 逻辑,

      2、真 l 有效 ( >o =无效名称非

      3、怎能说 l 真 o 假呢?胡思乱想吧?

      1.只讨论命题的真假是分析哲学的思路,题主从命题切入显然是受到了分析哲学的影响。

      2.题主提到真假判定的意义问题,如果从命题入手,只有命题的真假,如果要追求命题之外的意义,分析哲学通常是“保持沉默”。

      3.题主又提到主客观的问题,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思路。另外某位答主提到“符合论”“融贯论”等,这是判断真理的一些理论,而不是真假。而主客观很容易接近曾经的“符合说”,但此说早已经被抛弃。而对真理的判断标准也一直是争论不休的。

      所以个人的看法是:

      1.如要追寻命题的真假,很难避开分析哲学。而如果沿用分析哲学的思路,则只能在这个范式下进行讨论。至少在吾辈还没有全新的思路之前套用他人的成果。

      2.如果想从主客观入手,建议直接放弃这条思路。众多留名青史的哲学家都在此栽了跟头。这个实在需要掂量。

      概念无真假。句子有真假。

      句子的意义是它的思想,句子的意谓是它的真值。(弗雷格)

      句子的意义是句子的思想,句子的意谓是句子的真值,(弗雷格)

      句子的涵义是思想,而思想是我们借以把握真的东西。(弗雷格)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专名和谓词。专名指称对象,谓词指称概念或关系。

      (这句应当也是出自弗雷格,因为太长所以省略了作者。都是词库里储存的句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